新北市2025年7月25日 /美通社/ — 在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下,已有超過135個國家宣布在2050年邁向淨零碳排的目標,且最終要達到零氣候衝擊。2022年於第五次聯合國環境大會(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Assembly, UNEA 5.2)上,175 個國家及地區領袖通過「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決議,各國須對境內生產以及市面上販售之塑膠產品訂定再生塑膠含量百分比。因此,如何證明各類商品已確實使用特定比例之回收(再生)原料來生產,其生產之產品亦能符合原始產品之各類要求,甚至由第三方驗證機構證實使用回收(再生)原料製造之產品能符合其特性要求,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新趨勢。

SGS 此次導入之再生塑料含量測試機制,已獲多家客戶的高度肯定與多國專利技術認可
SGS 此次導入之再生塑料含量測試機制,已獲多家客戶的高度肯定與多國專利技術認可

目前全球僅有14%的塑膠被回收,只有2%的塑膠在原有的用途上重覆再利用,8%的塑膠再利用於更低階用途,約4%在回收過程中損失。多數品牌業者以2025年或2030年為目標,設定使用20~50%再生塑膠,廢塑膠回收製成再生材料已是全球減塑、減碳採行的主要策略之一。現行國際常用的塑膠再生含量驗證方法多採用物質流分析,透過質量平衡模式及稽核員查核表單紀錄來進行驗證,然而,該驗證方法在產品實體的後市場追溯上,仍有其限制。再生塑膠科學驗證技術之可行性研究一直是全世界亟待突破的創新研究!

SGS身為世界一員也為國際供應鏈一份子,自然無法置身事外。為協助產業加速邁向淨零排放目標且符合全球塑膠公約政策,SGS正式推動「再生塑料含量測試」後市場機制,成為全球少數可以執行再生材料比例驗證及測試的企業之一,此舉不僅展現企業對環境責任的承諾,也為消費者提供更透明、可驗證的綠色產品資訊。

本次SGS創新發布的二項再生塑料含量測試,一則是透過化學分析技術直接偵測產品中實際含有的再生原料比例,並透過建立再生料與原生料的「指紋資料庫」比對,可以有效地監控產品的塑膠再生含量。SGS的研究展示了一種高效、簡化的定性方法,樣品在裂解器中熱分解,然後透過氣相層析分離,用於在GC-MS/MS系統上使用多反應監測模式檢測再生材料,同時也可應用於PFAS物種。目前,SGS在化學分析技術方面已完成多項再生塑料含量測試,包含再生酯粒及或成品塑膠件,以常應用於電子電器產品機構件的聚碳酸酯(rPC)為例,廣泛流通於市場,此機制將可擴展至再生產品後市場監控,讓品牌商更容易管控物料。

為響應循環經濟與綠色製造趨勢,SGS材料暨工程實驗室正式推出再生塑膠「物性分級分析技術」,透過熱重分析(TGA)、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等物理性質檢測手段,結合SGS材料專家的專業判讀與多年實務經驗,深入剖析塑膠製品中實際含有的再生材料比例與種類。此技術可協助企業釐清原料組成,強化品質控管與永續標示依據,同時也為政府與市場提供科學驗證的第三方佐證,推動綠色產品資訊透明化與信任度提升。

其二為物性分析技術,透過熱重分析(TGA)、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等物理性質檢測手段,結合SGS材料專家的專業判讀與多年實務經驗,深入剖析塑膠製品中實際含有的再生材料比例與種類。進一步整合首創「物性辨識技術」,建立再生與原生材料的指紋資料庫,精準解析產品中再生原料的實際比例、主材結構與異材混摻狀況,有效突破市場長期無法實證的技術瓶頸。該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酯粒與塑膠應用部件,並取得技術專利認可,可支援原料、製造至成品的三階段驗證架構,協助企業釐清原料組成、強化品質控管與永續標示依據,也為政府與市場提供科學驗證的第三方佐證,推動綠色產品資訊的透明化與信任度提升。

塑膠製造業做為提供品牌業者之料源或製品供應者,受到品牌業者對於料源減碳之需求,加上製造業者本身的減碳壓力,進一步推升塑膠製造業者供應再生塑膠的驅動力。透過再生塑料含量測試,SGS可以協助業者更精準地掌握原料組成,並有助於品牌商提升供應鏈管理的透明度與可信度。讓真正的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從產品源頭開始的實踐。

SGS也將於7/29於台大集思會館舉辦「化性x物性雙驗證,再生材料真相一次搞懂 – SGS 再生材料定性定量測試研討會」發布相關技術。此次SGS再生塑料含量測試機制的導入,已獲多家客戶的高度肯定與多國專利技術認可,這不僅有助於企業管控供應鏈,更是邁向循環經濟的重要一步。